Loading AI tools
来自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「無為」出自《帛書老子》:「上德無為,而無以為也。」 意思是:以自然為準則,無人為、無虛偽,純真自然,故而無所隱瞞掩蓋。
無為:為字,古代與偽相通。無為即無偽。 偽字主要有兩個含義:人為和虛假。
老子說: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為,而無以為也。」
在甲骨文和金文中,「上」字,下面是一長橫,上面是一短橫。長橫表示基準線,短橫作為指事符號,表示事物所處位置高於基準線,在基準線之上。「下」字上面是一長橫,下面是一短橫。長橫是基準線,短橫作為指事符號,表示事物所處位置低於基準線,在基準線之下。
上德和下德的德字,特指大道的法則。
老子說: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「。意思是,人以地的法則為法則,地以天的法則為法則,天以道的法則為法則,道以自然為法則。也就是說,大道的法則是自然。
上德,意動用法,以德為上,以德為基準線,行為表現在基準線之上。也就是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基準線、行為準則和底線,所作所為不低於行為底線的標準。
下德,與上德相對,不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和行為準則,行為表現低於自然法則的標準。
不德和不失德的德字,指一般行為規範。
不德,不以德為德,即不以一般行為規範的規定為行為準則。
不失德,即不違反一般行為規範的規定。
有德和無德的德字,特指唯道是從的品德。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: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,而不以一般行為規範的規定為行為準則,所以才具有唯道是從的品德。
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:不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,而以不違反一般行為規範的規定為行為準則,所以,雖然循規蹈矩,但並不具備唯道是從的品德。
上德無為,而無以為也:意思是,以大道為準則,無人為,無虛假,故而沒有什麼好偽裝的。是謂上德無偽,而無以偽也。
外在的行為表現,可以是刻意的偽裝。表面上順乎自然的行為,並不代表相應的內在品德。所以,無為,沒有刻意的人為表現和虛假偽裝、無所隱瞞掩蓋,是順乎自然的具體體現,是「有德」與「無德」的分界點。有德則無偽,有偽則無德。老子說「修之身,其德乃真」,不欺人,尤其是不自欺,是自然、無為的核心理念。
儒家所講的無為而治,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「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!夫何為哉,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」認為「聖人德盛而民化,不待其有所作為也」,實為儒家的「德治」主張,其是漢代道家結合了老莊中的「出世思想」和儒家「經世致用」結合起來的政治理念,該思想強調的是社會的和諧與自然、與民休養生息而不擾民、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。因此與道家的「道」所倡導的「無為而治」實不相同。[1]
道家要求人們學習大自然的純樸和諧,讓一切事物都回復到其原始的自然狀態,讓事物顯示其本來的面目,人與自然不應視為一種對立、緊張的關係,人的文化創造不應無視自然之理,而是應當尊重自然,遵循客觀規律,人類應該通過熱愛自然,保護生態環境,消除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,回歸到人與自然融合無間的和諧狀態,故為「道法自然」。[2]
到了現代,由於其思想與關心地球環境的環保主義相通而得到認同。另一方面,現代物質的膨脹,使得現代人自我喪失,從而陷入迷茫與痛苦,道家的「返璞歸真」、重視清淨與個人修養思想有一定的指導作用。[3]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